7月3日,笔者从大冶市审计局获悉,今年来,该局以省厅“三大行动”为抓手,结合工作实际,从机制、流程、科技、服务四方面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制定了创新举措13条,结合股室职责压实目标和时限,推动审计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全面提升审计监督质效。
在深化机制创新方面,该局进一步完善市委审计委员会请示报告制度,实现成果上报、批示转办、跟踪督办、总结报告工作闭环。同时将各内审机构工作情况等纳入审计委员会汇报范围,推进内审机构向市委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机制的建立和落实。利用市委审计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整合生态环境、资产管理等领域资源,加强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打造“审计+”监督体系。
在强化流程创新方面,该局聚焦审计项目立项、实施、成果利用、整改落实中的堵点难点,优化流程管理、强化考核评价。在项目立项上,建立本级政策文件审计运用数据库,科学谋划重大政策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财政资金绩效等重点内容项目,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和方法,提高与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契合度。在现场管理上,压实审计实施全过程管理,既要保证项目时限进度,又要在过程中突出审计专报、案件线索的挖掘,坚决避免用时间换问题、超期不撤点等现象。在审计文书上,前移审计报告考核关口,明确征求意见稿即考核稿,重点关注报告反映问题是否要素齐全、逻辑严密、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等。压实层级责任,倒逼审计组提高质量。在审计整改上,制定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认定标准,统一整改口径,解决整改结果认定模糊、界定困难等问题。完善和强化对重大事项、持续整改和尚未整改到位问题的跟踪督促,推动问题整改见底清零。
在突出科技强审方面,针对基层审计机关科技力量薄弱的短板,该局在人员上,打破部门单位和局内股室界限,建立外聘专家库和局内数据分析团队,借助专业力量,提升审计效率。在数据资源上,多渠道收集财政、民政、医保、乡村振兴、国企运营等行业数据,统一建立数据库。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前置数据分析环节,提高审计精准度。在现代工具应用上,积极运用超声波测量仪、无人机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测量,查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自然资源资产疑点等,提升审计工作基础数据的精准性、科学性。
在持续服务创新方面,该局以审计专报、内审工作、项目跟踪为突破口,提升审计服务职能。在专报撰写中,以审计专报为研究型审计的切入点,强化审计专报的分析提炼,做到观点明、分析透、建议实,充分发挥以文辅政的服务功能。在内审工作中,建立了内审工作包保联系指导制度,将全市各部门、单位内审机构设立、人员配备、制度建立、项目实施、审计整改等纳入指导检查范围。选取市教育局、市民政局等20家单位为重点跟踪督促服务对象进行指导,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内审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并拟选取优秀单位在市委审计委员会上做经验交流,推动内审工作提质扩面。在项目跟踪上,对全市公共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和管理、资金、效益等开展“随诊”服务,同时建立政府投资建设领域负面清单,源头警示投资建设各环节风险点,提升项目实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