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阳谷:创新实施审计方案审计报告‘三读’ 管理”
作者 程蕾 姬娅雯
近期,阳谷县审计局创新推行审计方案、审计报告“三读”管理制度,通过明确责任主体、规范成果运用、强化效果转化,构建起精细化流程管控体系,筑牢审计质量防线。
初审精筛,锚定审计航向。“初审读准”是审核的第一道关口,明确由熟悉审计法规政策并具备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承担初审职责,一是对审计方案是否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是否贴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进行严格审查,重点校验方案中审计事项的针对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二是核查审计报告中事实描述的客观性、数据引用的真实性,确保报告内容不偏离审计初衷。初审结果形成《初审意见表》,对符合要求的方案与报告出具“通过”意见,直接进入下一环节;对存在目标模糊、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的,列出具体修改建议,退回补充完善。这一环节有效避免了审计工作“大水漫灌”式的低效开展,为后续工作奠定了精准高效的基础。
复审严审,筑牢质量堤坝。“复审读细”是审计质量的关键防线,科室负责人作为审计项目的直接管理者,对审计质量承担首要责任,被赋予复审职责。复审环节聚焦事实认定与证据支撑,重点核查审计取证材料的充分性、合规性,检验问题定性与法律法规的匹配度,对证据链不完整、定性依据不充分的事项要求审计组补充取证,对适用法规不准确的问题及时纠正。复审结果形成《复审问题清单》,明确标注需要补充完善的具体事项及整改期限。对整改后符合要求的,签署“同意进入终审”意见;对存在重大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则启动“二次审计”程序,确保问题在内部消化解决。通过复审的严格把关,审计项目的证据完备率从原来的82%提升至96%,近三年未出现因事实认定错误导致的审计复议案件,有效防范了审计风险,为审计结论的公正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终审定调,提升治理效能。“终审读透”是审计成果转化的核心环节,决定审计工作的深度与广度。局领导班子从全局视角对审计成果进行综合研判,重点审核审计建议的可行性与成果转化的前瞻性,审定审计建议是否契合政策导向、是否具备实操价值,对过于原则化的建议提出细化要求;同时评估审计成果能否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能否推动相关领域制度完善,确保审计工作与治理需求同频共振。终审结果形成《终审审定意见》,对审计建议分类标注“立即采纳”“研究参考”“持续跟踪”三类意见,其中“立即采纳”的建议直接反馈至被审计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建立整改台账;“研究参考”的成果则整理形成《审计要情》报送县委县政府,为决策提供参考。近年来,阳谷县通过终审审定的审计建议转化率达85%,推动相关部门出台《民生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