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荆门:‘三驾马车’驱动科学规范蹄疾步稳”
作者 贺磊 江婷
今年以来,荆门市审计局紧扣制度完善、责任落实、质量管控三大核心,构建起“铸盾—强链—增效”的全流程管理体系,促进审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效能化,驱动“科学规范提升年”行动蹄疾步稳并取得扎实效果。
一、制度铸盾,构建全流程规范化审计制度体系。
该局以制度“立改废”为突破口,系统性完善制度设计,形成覆盖审计全流程的“四梁八柱”。一是制度“立改废”,夯实审计工作根基。对照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中央、省委、市委审计委员会部署要求,全面开展制度“体检”,修订《审计项目质量绩效考评办法》《驻点管理办法》《限时审结管理办法》等12项核心制度,新增《荆门市审计局大数据审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7项配套制度,形成“1+N”制度体系。在《限时审结管理办法》中,将政府投资审计项目审结周期从90天压缩至60天,明确超时预警机制,倒逼效率提升。二是质量控制闭环,全链条责任明晰化。创新构建“业务链+责任链”双轨管控模式,实现审计质量“可追溯、可量化、可考核”。业务链实行“五会”管理:预审会聚焦政策研读,分析会强化疑点研判,调度会跟踪进度把控,审定会严格报告把关,讲评会总结经验教训;责任链推行“四级追责”:明确审计组成员、审计组长、业务科室负责人、法规部门的权责边界,建立质量倒查机制,形成“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的鲜明导向。三是标准化建设,审计操作“精准导航”。针对不同审计领域特点,制定《预算执行审计操作指南》《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等标准化手册,细化了审计步骤。同时,建立“三张清单”:政策法规清单、提供资料清单、典型问题清单,实现“审计人员照单操作、被审计单位照单准备、问题定性照单对标”。
二、责任强链,构建层级分明的责任落实体系。
该局通过“分级负责、协同联动、追责问效”三维发力,推动责任链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是分级负责,压实“五级责任”链条。做实审计人员的直接责任,对所负责的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负责;压实审计组长的主管责任,对审计项目的总体质量负责;夯实业务部门负责人的复核责任,对业务部门统一组织审计项目的汇总审计结果负责;充实法规审理人员的审理责任,对审理结果负责;严实分管领导的监管责任,对所分管的审计项目质量和结果负责。二是协同联动,打破壁垒形成工作合力。打造内部“一盘棋”:打破科室职能壁垒,建立“项目统筹分配池”,根据审计人员专业背景、项目难度系数动态调配力量;构建外部“一张网”:与财政、税务、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信息互通、线索互移、整改互督”机制,获取了各类市财政非税收入数据、税务发票数据。2025年以来已移送问题线索11件。三是追责问效,强化责任刚性约束。将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一票否决”项,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创新“一案双查”机制,既追究直接责任人审计质量责任,又倒查管理监督责任。同时,建立“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对优秀审计项目团队给予通报表扬、优先推荐培训机会,激发干部担当作为。
三、质控增效,构建全周期审计质量管控体系。
该局聚焦“立项—实施—整改”全周期,推行“标准化、精细化、闭环化”管控,打造审计精品项目。一是立项标准化,聚焦中心选准“种子项目”。建立“需求征集—风险评估—集体论证”立项机制,围绕市委、市政府“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目标,聚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开展立项调研18次,召开集体评审会3场,精选9个“种子项目”。二是实施精细化,全流程质量管控举措。审前“研透政策”:实行“多人主讲+全员研讨”模式,审计组组长牵头、业务骨干轮流讲解政策法规、典型案例,2025年累计开展审前培训15场次。审中“管住现场”:严格执行“八不准”纪律,实行审计证据三级复核(审计人员自核、组长复核、科室负责人审核),建立进度台账“日更新、周通报”机制,落实法规审理前置程序。审后“把严报告”:推行审计报告“三审三校”制,科室初审重点查问题定性,法规审理重点查程序合规,审定会终审重点查宏观建议。三是整改闭环化,打通审计“最后一公里”。建立“分类管理—跟踪督办—成果运用”整改机制,推动审计问题“见底清零”。问题分类管理,将审计发现问题分为立行整改(60天内)、分阶段整改(1年内)、持续整改(5年内)三类,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创新跟踪机制,通过印发整改提示函、联合政府督查室等部门开展专项督查等方式,督促被审计单位全面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成果深度运用,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与被审计单位年度评先评优挂钩。